书经网
标题

南怀瑾:憨山大师的境界上、下

来源:书经网作者:时间:2019-09-10 09:09:02
诸佛菩萨把法门传给你,这就是法本。佛在《楞严经》卷九色阴区宇中说:【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那时念头没有了,一切清清楚楚,这时动静是一样的,一个杂念不起,功夫到了忆忘如一,应该在此入三摩地。就好像明目人处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这时生命本性的

诸佛菩萨把法门传给你,这就是法本。

佛在《楞严经》卷九色阴区宇中说: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那时念头没有了,一切清清楚楚,这时动静是一样的,一个杂念不起,功夫到了忆忘如一,应该在此入三摩地。

就好像明目人处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这时生命本性的境界很清净,很微妙,而一般人心理是活络的,乱七八糟的,眼睛闭起来是漆黑一片的。

如果现在有人做到销落诸念,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境界,那不晓得牛吹得多大,其实也还只是一种境界而已。

是什么境界呢?“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这是心理上快要转变时的一种心理变化,没啥稀奇!

换句话说,当你打坐时,心里空空洞洞,或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几个时辰,那是由于你生理四大调顺,瞎猫碰到死老鼠,如电源般插上了。

这并不是真功夫,稍过一会儿又掉了,这些都属于色阴区宇。

讲到色阴区宇,有几部书应该看——神僧传、神尼传、佛祖历代通载等。看这些传记,能启发真诚向道之心。

还有一本憨山大师年谱,憨师二十八岁到处参学,到盘山顶上,有一茅篷,有一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不理憨山大师。

那和尚吃饭,憨山大师跟着吃,那和尚喝茶,他也自己喝。

后来吃饭时间到了,憨山大师就给那个和尚做饭,喝茶时间到了,就煮茶,吃完了就自己经行。

如此到第七天,那和尚才跟憨山大师说话,那和尚说:“我住此岩三十余年,今日始遇一个同风。”

有一晚吃粥了,憨山照样在山顶行香,站在那里定住了,觉得天地世界,在一片光明中,正是销落诸念的境界。

他进了茅篷后,那和尚一看,开口了:告诉你,此乃色阴区宇,你功夫作到这个境界也不过如此。老僧在此卅年,夜夜经行都在此境中,有啥稀奇!年轻人,就是这样难,也就有这样容易。

那个和尚,卅年夜夜经行,身心都忘掉了。你们注意,修行人!你们还在色阴区宇的上半截,闭起眼睛漆黑一片,在那里瞎摸瞎坐。

下面佛继续说:【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这还是妄想,而且是大妄想,不是小妄想。

我们现在坐在那里,是小妄想。

那个境界,身心都忘了,正是一个大妄想,是一个坚固的大妄想,还以为自己没有妄想。

在这一段里,佛告诉你,在色阴区宇中有十种岔路。十种还是大原则,若详细讲,起码要讲三个月,你们自己去研究,这些都是坚固妄想的色阴境界......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说偈言:

【世尊知我心,拨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首先舍利弗向佛说:我错了,世尊晓得我的程度。当时我一切的邪念、妄念去得干干净净,以为这就是涅槃。

小乘到这里,的确是涅槃的最高境界。不要看不起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要以小乘佛法为基础。

我们讲修证,这个第一步没做到,还是不行啊!舍利弗是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再求进步,所以认错。

舍利弗说:我在修持的过程,完全停掉了邪念,达到了空的境界,于空法得证。

我们常说四大皆空,只是理念上达到。

你肚子饿时,明知四大皆空,何以还会觉得饿?冷起来,你说四大皆空,冷也空,不错,理论上是“性冷真空,性空真冷”,但是不穿衣服,你就受不了,那是什么理由?

佛法不是光讲理论。

所以舍利弗报告说:当时我证到了那个空的境界,自己认为已经得道了,到了涅槃境界佛的果位。现在晓得错了,这不是真的证入大涅槃。

这点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经验,定了几个钟头,一出定觉得眼睛只闭了一下,以为只有两三分钟,事实上,几个钟头过去了。

所以时间是相对的,八万四千大劫,也只在一弹指间而已。

憨山大师三十岁的时候,同妙峰禅师上五台山住茅篷,当时见万山冰雪,四周寂静,正好修行。

后来天暖冰消,涧水冲激,其声如打雷一般。

憨山大师在静中闻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感觉非常喧扰,就问妙师。

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于是他就自己一个人,到溪水的独木桥上,天天去坐在上面。

有一天,坐在桥上,忽然忘身,音声也没有了,从此以后才入流亡所,心所不动,觉得响声没有了,再也不为声音所扰了。

可是有一次,在平阳太守“胡公”皈依弟子家里,他说:“我休息一下。”就在床上一坐,一直坐了五天。

家里仆人叫不醒他,直到五天后,这个皈依弟子从外面回来,拿引磬一敲,憨山大师才出定,但不晓得自己在什么地方。这又是个话头——无记。不过稍过一会儿,他又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我劝你们要常看《憨山大师年谱》,尤其是出家的同学,别人修持的经过,讲得确确实实,可以启发你们。

当然人家学问好、佛学好、修持好,样样都好,无一不好。

他除了注解儒家《大学》外,《中庸》、《老子》、《庄子》也曾注解;还有奇门遁甲、地理风水、阴阳八卦、算命等,无所不通。

这么一个和尚,难怪轰动当时。这一段同舍利弗所讲的有关,所以才提出来讲一讲。

(摘自南怀瑾著作《如何修证佛法》)

我们现在参一个话头:

《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个话头可以商量,“法”指法性之法,尽管去想。

《法华经》又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念念不可得)

憨山大师有一次正参究肇论,下了坐,揭帘立于阶前,忽然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则了无动相,曰:“此旋风偃[yǎn]岳而常静也。”

接着他去便溺,了无流相,曰:“此江河竞注而不流也。”

此时,他对生来死去的道理,才大有悟入。

这也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参!

又有一次,他在五台住茅蓬习定,定不下来,溪水吵得不得了,在溪桥上打坐,坐了好久,忽然听不到溪水声了。出定后饭已生毛。

这只是一种定,与已悟未悟不相干,但与悟道有很大的关系(须知四禅八定随时可以出入)。

后来憨山大师在某施主家修行,忽然一夜之间禅病大发,做诗数百首,不能停,乃躺下大睡,禅病方愈。

练腿子,身体好,一定要多走,走透了以后,筋骨会坚固,气脉可以流通,所以古德常说:“踏破草鞋,下盘才会稳固。”

憨山大师往盘山顶上参一位老修行,是一个怪人,顶礼也不理,熟了饭自己吃,也不让他。

三天以后,憨师夜里出来自己经行,头顶一片光明,心清如水,以为得道,去问隐者,隐者曰:“此乃色阴境耳(生理转变现象),非是本有。”

大师在崂山海边打坐,水天化成一片大光明,谓之海印三昧。

\

黄老居士闭关后,身外一片光明,此身已不属己有(这也是色阴生理现象)。

又一次来信说:行住坐卧均在定中,但硬是有一个东西,以为见到自性(这是识阴境界)。

修行不容易,没有明师指点,很容易着魔,误入岐途。未证谓证,以盲引盲,太危险了。

西藏密宗必须精研显教十几年,而且必须精通唯识法相之理,然后依止密法上师修持密法六七年,有所悟入,方许上山闭关精修,闭关谈何容易!

(摘自南怀瑾著作《习禅录影》)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

如何先取至静呢?如何能达到静呢?大家学打坐,有谁真达到静呢?恐怕没有,越坐越闹倒是真的。唉呦!脚痛,头涨,妄念又来了。

为什么不能达到静?因为没有方法,修行的法门没有专一,真专一,这一切都没有了。

例如念佛也一样,心心念念在佛号上,阿弥陀佛,念到阿就定住了,两个小时以后才念出弥字,中间没有杂念,也没有身体的感觉,那才算是念佛专一了。

告诉各位,这些都是法门,就看你们的智慧够不够。

假如学密宗,这是要隆重传法,送上供养的。

一上来!阿--弄上半个钟头,再来弥--,又是半个钟头,这样热闹了半天,传法完毕,五体投地磕头!这样你们就会珍惜重视,喔!上师传了大法。

人就是喜欢自欺、欺人、被人欺。

我现在那么明白跟你们讲,你若等闲视之,那就错了。我不喜欢搞这一套,我认为道是天下之公道,都讲了,再来就靠各位的智慧了。智慧不够,什么经都听,有什么用?

明代的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修行,住在溪边,溪水冲激,如万马奔腾,吵得不得了,定不下去,他一气,一气是我讲的,不大好听,意思就是烦死了,这样一吵就定不下去,这叫修行啊?

干脆就在桥上打坐,一天,忽然之间,万簌俱寂,什么声音都没有了,这也是入定,入什么定?静的定。

现在《圆觉经》提到至静,憨山大师当时这个境界算不算至静呢?不算。

那么,怎样才算至静呢?这就要到《楞严经》去找了。

《楞严经》里有观世音菩萨的音声入定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听一切声音,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也好,听汽车的声音也好,听自己的呼吸也好,听!听!听到“入流亡所”,进入法性之流。

“亡所”,所听的声音听不见了。“所入既寂”,声音寂灭了,清净到极点。

然后,动相,一切的声音;静相,没有声音;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了然无碍,一念不生。

以上我只是作简单的解释,详细讲的话,不只如此。

这样才接近于《圆觉经》的至静。真到达至静的话,不只如此。

《楞严经》所谓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所以,《圆觉经》在这里讲“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静极了,出现了般若智慧之光,自然证到了一切都是梦幻,便于这里,起菩萨行。

走这条路线的菩萨,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后修三摩提”,再修幻观的成就。

(摘自南怀瑾著作《圆觉经略说》)

鸠摩罗什大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他的名著《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份量很重,其中一篇《物不迁论》,讲宇宙万物没有动过。

有一名句:“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旋岚”,大臺风的名字,卷起来能把山都震倒了,僧肇法师说这个时候一动都没有动;

长江、黄河的水晝夜在流,如果你悟到了“物不迁”的道理,这个水没有流动过。

《物不迁论》的道理与“是今日迁越而昔至也”有关系,所以提一下。

明朝的憨山大师,他在五台山住茅棚修道,住了好几年,有一天突然他悟道了。

怎么悟的?小便時悟的。

憨山大师打坐了很久,起来小便,一下子看到自己的小便,“啪,……”“江河竞注而不流”,开悟了。

这是什么道理?禅宗的悟确实很难懂,憨山大师把僧肇法师的原文背得很熟,因此碰到机缘一启发,就悟了。

(摘自南怀瑾《庄子諵譁》)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

以铢程镒成语名称以铢程镒成语拼音yǐ zhū chéng yì成...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

以鹿为马成语名称以鹿为马成语拼音yǐ lù wéi mǎ成语...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防万一...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

以镒称铢成语名称以镒称铢成语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成...

最新文章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古诗原...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古...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古诗原文[挑...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