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网
标题

佛教道德与当今社会—济群法师

来源:书经网作者:时间:2019-08-16 09:10:51
当今社会面临着信仰危机,更面临着道德危机。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传统的伦理道德,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正在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物质文明的发展虽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进行反思,不能正确认识到道德重建的必要性,那么,人类社会业已出现的各种危机必将愈演愈烈。 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方针,正切合这

当今社会面临着信仰危机,更面临着道德危机。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传统的伦理道德,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正在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物质文明的发展虽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进行反思,不能正确认识到道德重建的必要性,那么,人类社会业已出现的各种危机必将愈演愈烈。

近年来,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方针,正切合这一时代的需要。作为国家而言,道德与法治是立国之本。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道德信条,除此而外,近代哲学也在努力寻求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道德规范。正是这些,维系了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和谐与安定。如果缺乏这一基础,社会的健康发展就无从保障。当我们提倡以德治国之时,首先面临着对道德的选择。

随着唯物主义的盛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传统道德已受到极大冲击;而以唯物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在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如何建立新时期的道德规范,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当务之急。据有关报道,联合国曾邀请宗教界代表进行多方座谈、研讨,希望宗教界能为社会提供一套合理的世界道德规范。本人在多年弘法过程中,接触到很多社会问题,对当今世界的道德滑坡深怀忧虑。在对人类道德规范进行综合考察之后,发现佛教的道德体系不仅最为完善,也最契合当今时代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人本思想为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一事实说明,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宗教信仰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

传统宗教不仅作为信仰存在,更是道德建立的基石。欧美地区依基督教建立其道德规范;阿拉伯地区依伊斯兰教建立其道德规范;而印度、中国等亚洲地区则依佛教、印度教、儒教建立了自身的道德规范。这些源于宗教的道德观维系了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安定。

那么,依宗教建立的道德观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一般宗教都是神本的,不论是原始宗教,还是其后出现的多神教、二神教乃至一神教,几乎都是以神为中心。尤其是目前最为盛行的一神教,以上帝或真主为世界的唯一主宰,并由这最高的神祗决定人类命运。因而,人类必须听从神的旨意生活,以信仰获得救度,获得抵达天堂的圆满归宿。不可否认,以神为本的道德信条对人类行为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宇宙间存在无所不能而至高无上的神,使得人类对世界存有敬畏之心,而这份敬畏之心便是止恶行善的基础。

但建立在神教信仰基础上的道德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这种道德只能对信徒产生效用,如若不然,便无法对其进行制约。而且一般宗教往往具有排他性,尤其是一神教,以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为宇宙唯一的真理,以自己所供奉的神祗为世界唯一的主宰,视其他宗教的信仰者为异端。当这种狭隘的宗教激情趋向狂热时,就会走向极端,甚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于是,欧洲历史上出现了血腥的十字军东征。直至今天,伊斯兰国家仍因宗教信仰的冲突而频频爆发“圣战”。

而佛教却和一般宗教有着本质的不同。佛教是人本的,否定宇宙间有主宰神的存在,认为人类自己就是命运的主宰,并非由什么主宰神来决定。佛教也十分重视人身的获得,因为在一切生命中,唯有人类才能探索真理,并因此成就智慧和解脱。佛陀就是由人的身份修行成就的。但人身短暂,难得而易失,所以佛教要我们珍惜人生,切莫辜负人生。

\

佛教认为人类遵循道德的意义,首先是基于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生而为人,就必须遵循人类的行为标准。唯有符合这一标准的人,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佛教中的惭、愧二法,目的就在于使我们保有人类的德行。惭,是基于对人格的重视,自省所造之恶而感羞耻,并尊重有德行的人;愧,是基于对社会公德的重视,因所造之罪面对他人而引以为耻,从而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正因为佛教道德是建立在惭愧心和羞耻心的基础上,所以,遵循道德就是立足于人类的自身需要,而非外在的约束。

同时,遵循道德也是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佛教认为人类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勤奋学习而拥有知识;因为努力工作而获得财富;因为良好的处世态度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人生的一切成就都有待于自身努力。人们都希望拥有美好的明天,而对道德的遵循才是未来幸福的根本保证。

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陀出现世间,是以一切众生为教化对象,无论男女老少,无论种族差异,甚至一切的动物,在佛陀心中都是平等的,都要以慈悲心来对待,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任何以牺牲众生利益为前提的行为,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这就避免了神教的彼此对立,避免了因信仰不同而导致的相互排斥,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的友好往来。

二、因缘因果为依据

人本思想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同样富有人文精神。儒家虽然也相信宇宙间有鬼神存在,但并不以鬼神为本,而是教导我们“敬鬼神而远之”。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主要是为维系现实社会的安定服务。但儒家的伦理思想在对待义与利、理与欲的问题上,往往将两者机械地对立起来,因而也难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儒家重义而轻利,甚至要求人们只讲道德,不讲利益,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人类生存要以利益为基础,人类幸福也要以利益为保障,如果离开这样的基础和保障,所谓的道德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道德不能和利益发生关系,甚至完全对立,那么它注定只能是口号式的道德,是脱离现实的教条。儒家发展到宋明理学,更出现禁欲主义的势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佛教称我们这个世界为欲界,而欲界众生的特点就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所存焉。”由此可见,欲望的力量是根深蒂固而难以抗拒的,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禅定的修行,要消灭欲望谈何容易?所以,这样的道德信条自然很难真正融入生活。

西方社会经历了数百年的神教统治。在以神为核心的宗教体系中,上帝才是绝对的权威,天堂才是永恒的归宿。认为尘世是短暂而虚幻的,欲望是罪恶而危险的。随着人本思想的出现,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竭力证实自身力量的时代,禁欲主义遭到了厌弃,转而追求个性自由,认为人生价值只有在发展自我、证实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全面展示。因而,人本思想肯定了人类追求欲望、追求利益的合理性,这一思想解放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乐观。

人本思想以唯物论为基础,推翻了神的主宰地位,使人类首次成为世界主人。在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在开发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在追求幸福和享乐的过程中,压抑已久的欲望苏醒了。与此同时,人性的弱点也得到了充分张扬。人本思想的道德观是建立在肯定欲望和利益的前提下,唯有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伤害到他人利益才属于不道德行为。应该说,这一观念确实有它的合理性,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人类的天性是自私的,因而很难抵挡欲望的诱惑,在利益面前也很难把握自己的理智,甚至利欲熏心,置法律与道德规范于不顾。这样的行为固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法律毕竟还存在许多漏洞,而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也没有能力去发现所有犯罪现象,这就使得许多犯罪者会抱着侥幸的心态铤而走险。对物欲的极端崇拜,使整个社会走上了唯利是图的歧途,使得人类在满足物质欲望的同时,不断制造精神痛苦;在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不断破坏自然环境。到今天,被纵容的物欲已使人类无法清醒地把握自己,陷入重重的危机和困境之中。

佛教的道德观是以因缘因果为依据,从因果规律中体现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在。和人本思想一致的是,佛教也肯定人类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从缘起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由条件所决定。有情在世间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等生活资粮,离开这些基本物质条件,生命将无法延续。所以说,追求利益有它的合理性。

那么,道德与利益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佛法认为,真正的利益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在佛经中,对善的定义是:能给自己带来现世和未来利益安乐的白净法。也就是说,善的行为和利益是互为因果的。善的行为不仅能使我们在现世得益,更能惠及未来的生命。而完整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佛教道德观的内涵,则需透过三世因果来分析。通常,人们因不了解生命的过去和未来而怀疑因果的必然性,只顾及眼前利益,只是以暂时的得失来衡量行为价值,不知行善必得乐果,行恶必得苦果。所以才会觉得行善是吃亏的表现,对待他人和社会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只希望获得权利,却不顾及应尽的义务。或许大部分人都不会反对道德,可一旦道德规范与他们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就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假如人人都能深信因果的必然性,我想人人都会乐于行善,而不愿造恶。如何才能深信因果?只有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整个佛法都是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这正是佛陀以圆满智慧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唯有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此作为参照,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

佛教的因果思想还揭示了自利与利他的统一性。凡是真正对自身有益的行为,必然不会危及一切众生的利益。否则,至多只能为我们带来短暂的眼前利益,却会因此招致更大的恶果。利人才能利已,损人必然损已,只有在“我为人人”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人为我”,其过程虽为利他,但得益却在自身。所以说,善行才是究竟的自利行为。

佛教从缘起的角度看世界,揭示了世界是无我、平等而相互依存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是一体的,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是一体的。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教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因而能更好地协调他人与自我的双方利益,协调集体与个人的双方利益,使整个社会的运转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三、五戒十善为准则

\

在佛法中,道德的具体规范又是如何的呢?道德行为又称善行,它的基本内涵便是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这十种善行包含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体现在身体方面的善行;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体现在语言方面的善行;不贪、不嗔、不邪见,是体现在思想方面的善行。

与十善相反的便是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十恶行可以说是对世间恶行的全面总结,人类的种种犯罪行为,都没有超出这十种恶行的范畴。因此,佛教将对治这些恶行的十善业道作为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

五戒主要是对我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具体内容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戒相上来看,五戒与其他宗教的道德规范非常相似,如耆那教以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离欲为五戒;基督教的后五诫则为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摩那法典亦以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贪嗔为五戒。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道德规范体现着古代圣哲们的真知灼见,虽然朴实无华,但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对琐事的明智指导是最高明的教条,因为生活并不由新奇和奥妙的事情成立。”

或许有人会怀疑,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那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否早已过时?是否还具有永久的权威性?我们要知道,虽然人类有性别之分、种族之分,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之间也有着共性,存在着相似的弱点。今天,物质文明虽然有了空前的发展,但人性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得到完善和提高。正相反,在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旗帜下,人性的弱点因为失去制约而表现得更为充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杀、盗、淫、妄的犯罪现象非但没有收敛,甚至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泛滥。要想改变这一社会现状,唯有将道德深入普及到民众之中。

佛教的五戒十善有深厚的义理作为基础。从自身而言,持戒就是在培养我们生命中善的种子,抑制生命中恶的种子。当善的种子增长时,就意味着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净化。而恶的种子增长时,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在趋向堕落。我们的每一桩善行,带来的不只是暂时的人天果报,更会将未来生命带入生生增上的良性循环中。而恶的种子一旦萌芽,也会形成强大的力量,给未来招致无穷的过患。善恶果报不是一时的,所以,持戒的意义也是长远的。

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根源都在于我们的心。通常,我们判定的犯罪行为只是那些已经付诸实施的行动,但在佛教的十恶行中,将我们的贪心、嗔恨心和邪见也纳入犯罪范畴。只要我们生起一念贪心或嗔心,同样也属于恶行。即使这些贪心或嗔心没有具体伤害到他人,但至少会伤害到我们自己,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染污。

我们起贪心的时候,就是在给生命中贪的种子浇水,是在助长贪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又会形成巨大的惯性并左右我们。我们贪着财富,会表现出悭贪吝啬;我们贪着地位,会表现出阿谀奉承;我们贪着虚荣,会表现出自赞毁他。正是这一切,污染着我们的心灵,腐蚀着我们的人格。而我们起嗔心的时候,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所谓修身养性,一方面要求我们有效约束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因为所有不良习惯都是来自无始以来的积累,只有从思想上根除它,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洗礼,从而成为众善毕备的有德之人。

五戒十善不仅能完善我们自身,还能给社会带来自他和乐的效果。今天的社会存在种种不安定因素,归根结底,不外乎人类的贪、嗔、痴在作怪。只要贪、嗔、痴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世界将永无安宁之日,因为世界和平正是始于人类内心的和平。核武器能为我们带来和平吗?导弹防御系统能为我们带来和平吗?如果优良的军事装备能够带来和平,美国的世贸大厦就不会出现撞机事件。先进军事装备一方面是用来相互制约,一方面是用来相互威胁。核武器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是安全的保障,还是更大的不安定因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认识到不安定的根源,才有可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人人都能慈悲不杀,还会有生灵涂炭的悲剧吗?如果人人都能视天下万家为己一家,还会有硝烟四起的战场吗?如果人人将社会与自身融为一体,还会随意地侵犯他人的利益吗?

人类的犯罪现象千差万别,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制裁,也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来制裁,但最有效的莫过于道德建设,因为道德建设不仅从根本上铲除了犯罪根源,更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如果众生都没有了贪嗔痴,这个世界便是安乐祥和的佛国净土!所以说,五戒十善的提倡,对社会安定与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

以身报国成语名称以身报国成语拼音yǐ shēng bào guó...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

以誉进能成语名称以誉进能成语拼音yǐ yù jìn néng成...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

以辞害意成语名称以辞害意成语拼音yǐ cí hài yì成语...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

以身试险成语名称以身试险成语拼音yǐ shēn shì xiǎn...

最新文章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古诗原...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古...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古诗原文[挑...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